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香山教学 > 香山慕课

课程结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本”着什么

作者:上海市香山中学     发布时间:2005-5-2 点击数:3328
戴兴海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校本教材建设既是目标,更是手段;既是结果,更是过程;既是意识,更是能力。
  持续发展是校本教材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校本教材建设必须成为一个民主开放、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校本教材建设的关键在于追求过程,没有对教材开发过程的充分体验,校本教材就不可能成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持续发展的有效凭借。   “这一段文字把荷花的随风舞动写得美极了!我读着读着感觉自己都成了其中的一朵了。”“屏幕上这幅画让我联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中的那番意境。”“这段配乐旋律有变化,比较活泼,和课文很吻合,我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领略着汉乐府民歌《江南》里鱼戏莲叶间的生趣。”……这是孩子们在一节“听读欣赏”课——《荷花》教学中自由交流的片段。200多名到南京参加校本课程开发观摩研讨活动的省内外代表,都被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这门独特的校本综合课程所吸引。课毕,一位来自广东的语文教研员不禁感叹,这种把文学、音乐和美术三门艺术有机融合起来的校本课程,独特而且充满美感,多媒体教材赏心悦目,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是一种享受!来自山东滕州的几位校长捧着刚“抢”到的《版画美生活》、《眼睛的旅行》、《星光灿烂雨花台》、《栖霞丹枫》、《泥趣》、《轻轻松松学汉字》、《快乐学乒乓》、《旅游文学》、《军事地理》等十多种南京中小学自编的校本教材,一直说“这次来南京,收获可不小!”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有机组成,校本教材建设也随着它的蓬勃兴起而日益活跃。但由于认识或实践方面的缺失,不少校本教材建设滞于雷同化、形式化、静止化的“浅开发”水平并日渐黯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卫懋勤的观点是,校本教材建设的着眼点在于持续发展,关键点在于追求过程。只有充分经历体验教材开发过程,校本教材才可能成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持续发展的有效凭借。
持续发展是校本教材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
  卫懋勤解释说,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持续发展是校本教材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这要求校本教材建设的一切活动必须从“联系”、“整体”、“和谐”的观点出发,在纵向上要处理好“前”“后”关系,在横向上要协调好“你”“我”关系,追求长远、整体的效益。
  在调查中发现,但凡校本教材建设比较成功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三个坚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校本教材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展学生参与互动对话的空间,强化活动体验设计,反对单纯让学生发展服务于教师特长和学校特色。坚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只为部分学生设计、仅由少数教师参与的校本教材建设其意义是不完整的。坚持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不盲目“追风”,不搞“走马灯”似的开发,始终把校本教材建设视为一个持续生成的过程,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据介绍,石鼓路小学的校本教材《版画美生活》就是以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立美育人”的办学理念为魂,以学校坚持十多年的儿童版画教育为内容和主线编写的。该校学生的千余幅版画作品被选送到14个国家展出,300多幅作品在报刊上发表,还屡获国际金奖,学校因此蜚声海内外,并赢得了金鹰国际集团的投资支持,成立了金鹰国际儿童版画院。校长谢钰健的体会是,校本教材建设,只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师生需求和特点、教育资源、学校环境以及办学理念,才会有“源头活水”,盲目“跟风”或“校长拍脑袋”,往往会使之成为“无本之木”。
校本教材建设是一个民主、开放与生成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发展。校本教材建设的目标和领域在确定后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结构和具体内容应是“流动的春水”,必须不断地贴近时代、贴近师生、贴近学校。因此,校本教材建设必须成为一个民主、开放、生成的过程。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又能生机无限的校本教材是根本不存在的。
  据“听读欣赏”课的创始人、已过耄耋之年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树民先生介绍,南师大附小的“听读欣赏”课的实验始于1982年。20多年来,历任校长坚持并不断发展这项实验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以课程综合的视角,有机强化其学科间联系这一在实验初期被质疑为“四不像”的特点,使其长期以来仅作为语文课程“补充课型”的地位发生改变,发展成为一门以美文为媒介,把文学、音乐和美术三门艺术有机融合起来,更具活力和独特价值的独立的“校本综合课程”。这期间,《听读欣赏》教材几经修订,从形式上看,实现了从文字主导型教材、视听结合型教材向正在开发的多媒体教材的发展;从内容上看,其艺术性、审美性、人文性和综合性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记者走进南师大附小发现,这门课程很受家长和老师的欢迎,尤其是孩子,只要课前标志性乐曲响起,他们就异常兴奋。一位老师告诉我,20多年来,这一直是这所百年名校最为生动亮丽的教育风景之一。陈树民先生很欣慰地说,曾经有20多个省区的200多所学校来考察后回去自发地开设这门课程并选用《听读欣赏》教材。今天的“听读欣赏”之所以还具活力,一靠继承,二靠发展。
  东庐中学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初级中学,在近几年内一跃成为首获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的省级示范初中。其成功的一个“秘密武器”就是自编的校本教材“讲学稿”。“讲学稿”是伴随新的备课模式而生成的,这一过程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即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讲学稿”草稿拿出;组长初审后提前两天发给全体组员,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后交主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第二天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要在“讲学稿”上填写“课后记”,学生填写“学后记”,用作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讲学稿”不是简单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陈康金校长介绍说,我们认为校本教材大致可分两类,一是基于校本开发课程的载体,二是将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后的课程载体,“讲学稿”属第二类。它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不断将国家课程化为“教师理解的课程”和“学生经验的课程”,并使两者逐步融合。在此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由于参与主体多元、师生参与程度充分,因而其贴近学校实际、尊重师生独特性和差异性的程度就高,所以,教学效益自然显著。
  校本教材建设无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但“校本教材建设决不是学校自我封闭、学校乃至地方间相互割据的手段”,而应是一个开放、民主的过程,可与其他学校协同合作开发、交流共享,基于校本,但并不拘于本校。
  校本教材建设,从理论上讲,也应该努力成为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过程。对此,南京市教研室杨昭主任坦言当前面临着的“四大挑战”:其一,课程型专家指导严重“缺位”与学校、教师作为开发主体的专业能力相对“缺失”;其二,在校际间联合开发的实践模式中,不少学校的主动意识、合作能力以及联合研发机制显然都不够理想;其三,校外成熟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虽然相对稀缺,但素材性课程资源却十分丰富,如何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利用机制,这也是有机整合校本教材建设资源的一个重要困难;其四,在学校广泛自主地进行校本教材开发之后,如何尽快建立对学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评估机制显得日益迫切。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23日第3版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当前在线人数:321;累计访问人数:1723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