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绽放在香山的校园中
作者:上海市香山中学 发布时间:2007-1-30 点击数:1297
美,有很多定义。在哲学的本质论讲,它是主观的,即美是人的社会意识;从根源论讲,美是客观的,即源自于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从中介论讲,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就给予乐观对象以没这样由衷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而按照我对美的理解来说,我认为美分为5大类。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所应该基本具备的。
一:智慧美。顾名思义,智慧美就是拥有聪明和才智。昔三国蜀诸葛亮在《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中说道:“ 集众思,广忠益也。” 意思是说集思广益可使事半功倍。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内涵的聪明人,这除了需要我们大量阅读,灵活运用书中的知识还有强烈的求知欲。高尔基说:希望拥有智慧就要象溺水的人渴望生存的欲望一样!”所以强烈的求知欲能使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深究。
二:心灵美。爱美之心,人人皆有。万物之美莫过于心灵之美。人生之美,美在心灵。同时它也是“四美三热爱”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灵美就如同石榴,它虽然没有萍果那样红润光滑的外表,也没有菠萝那样诱人的香味,只是一层粗糙的外表,土里土气。可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水晶玛瑙般的籽儿,挤得满满的,密密的,真是美极了。吃到嘴里又是那样水灵鲜嫩,酸甜可口,沁人心脾。高洁的心灵,正像石榴一样,它的美是深沉隽永的。
三:形象美。人和人审美观念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穿着的要求不同。但是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时髦不等于美。时尚不等于美。最流行的是最短命的。不是衣着华丽、打扮耀眼就是美,也不是穿着朴素就是丑。古语有修身养性,所以我们要注重的是我们的品行,素质,内涵,并非漂亮。
四:行为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校园的警示牌上,赫然贴着一张面对全校学生的“文明公约”,其条文是“不随地吐痰”“不穿拖鞋进教室”“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这些条文的正确性无可置疑,遗憾的是它要求的对象不是五六岁的幼儿园小朋友或七八岁的小学生,却是二十岁左右的高等学府中的莘莘学子,这未免令人感到尴尬与悲哀。特别是考虑到他们即将走向社会,想想民族对他们的巨大期望,如何不使人焦虑!而作为我们香山的学子,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今后白领,金领横肆的上层社会中,我们行为的不文明,不礼貌是将会给人藐视的!
五:语言美。说话文明,举止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能够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语重心长又能催人奋发,就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底,更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素养。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体贴的眼神,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意义深远。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以让“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这些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友好、诚恳的态度待人,用热情、大方的举止处事,给他人带来愉快和谐,让校园充满爱的温馨,让文明礼貌之花在我们的校园竞相绽放吧。
协调是美。默契是美。自然是美。质朴是美。创造是美。扬弃是美。刚是美柔也是美。
有人说“青春是美丽的,一个人的青春可以是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花;可以因虚而懊悔,也可能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出辉煌的成年。 ” 我很赞同他说的,我们不都在这样努力地向着辉煌的明天前进吗?怀揣着美好的希望,带着纯洁的心,为你,为他,为我们,绽放出你最耀眼的光芒吧。
高二(4)班
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