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中学预防传染病制度与预案——手足口病

作者:德育处     发布时间:2018-1-7 点击数:432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甲类柯萨奇病毒,属於肠病毒的一种。手足口病多数会在夏天及初秋出现。
病症
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5日。手掌、脚掌,有时臀部,亦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食欲减退。这些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7至10日内消退。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此病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疱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在患病第1周最易把此病传染他人,而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潜伏期
潜伏期为3至7日。
治理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烧、红疹及溃疡会在1周内自动消退,患者通常可完全康复。现时并无有效治疗此病的方法,但可采用症状疗法,使患者的热度、以及溃疡引致的痛楚得以纾缓。处理鼻喉排出的分泌物、粪便及弄污的物品后,须立即洗手。如儿童发高烧,活力减退或病情恶化,家长应及早携同子女就医。
预防方法
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注重个人卫生。
1.保持空气流通。
2.饭前、便后,以及处理尿片或其他被粪便沾污的物品后应洗净双手。
3.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4.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5.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妥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6.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7.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回校上课。
8.减少到人多挤迫的地方。

手足口病是由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包括柯萨奇(COXAOHIE)病毒A组16、5、9、10型,B组2、5型,新肠道病毒71型以及疱疹病毒、腺病毒等。本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6~8月份为发病高峰。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
~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
极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嗜睡、频吐、甚至抽搐,也有的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腹痛、手脚发凉等。如出现这些情况多提示病情较重,可能并发了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病症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传播快、易流行,多在夏秋季节流行,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患儿疼痛难忍,时时啼哭、烦躁、流口水,不能吃东西,尿黄,重者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孙主任提醒,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了抵抗力。治疗上可采用口服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和多种维生素;或用抗病毒药膏涂抹患处,消炎止痛。尤其是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因此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和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可回幼儿园或学校。如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要及时到医院加强治疗。

中药治疗手足口病

手足口综合征,简称“手足口病”。是近几年临床上较多见的一种传染病。它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又口腔、手、足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一般3-11月为发病季节,6-8月为发病高峰。任何年龄均可患此病,但以1-4儿童为多见,约占病人数的85%-95%。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主要应做到;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了解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严重致命性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流行的手足口病病原体被确定为肠道病毒71型(EV71)。
    肠道病毒EV71主要通过患者的唾液、疱疹液或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密切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婴幼儿,成人也可感染。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每千名患者中可能出现一名重症患者,少数患者会出现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患者的唾液、疱疹液或粪便污染过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医疗器械等引起感染。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能发生感染,但未被证实。

    判断是否发病的几组数字
  3大部位:手足口病以手、足、口3大部位出现症状为特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掌和足底出现水疱样皮疹,而且还伴有发烧。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在热带地区可以常年发生,而在温暖、寒冷的地区则一般以夏季和初秋多见。
  4不特征:在手上和脚上出现的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还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发病过程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
    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了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学校、幼儿园、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由于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个人预防措施
    ①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同时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②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③婴幼儿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④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⑤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幼儿园、中小学校防控措施
    ①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②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③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④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⑤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⑥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⑦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用酒精消毒是无效的。消毒工作推荐使用84消毒液,漂白粉等消毒剂。发现保育员、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其工作。

    药物预防
    在社区、公共场所、学校及普通健康人群,尤其是婴幼儿中,除了“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建议参考使用以下中药预防措施:
  组方:金银花6g 芦根10g 淡竹叶3g 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一日两次。
    适用对象: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6岁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服用时间:连续服用7-10天。
    本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化湿之功能,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
    (以上内容根据卫生部、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安徽省卫生厅等单位发布的相关资讯整理)

    附:
    教育部发布的学校防控手足口病知识要点
    1.  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
    2. 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3. 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并告戒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 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 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6. 注意教室、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7.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 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9. 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避免其他儿童接触,及时报告并进行积极治疗。
    10. 加强校内食堂、饮用水管理,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饮用水传播。
    11. 做好厕所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工作,防止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当前在线人数:4006;累计访问人数:1867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