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为指导各地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
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
EV70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具有肠道病毒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病毒呈球形,直径22nm~30nm,基因组为单链RNA,蛋白外壳呈对称排列的20面体,无包膜。病毒在敏感细胞胞浆内繁殖。EV70的分离培养需用人胚肾细胞、人胚结膜组织或HeLa细胞较难分离。不同流行期病毒基因常有变异,可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CA24v也属微小RNA病毒科,生物学特性基本同EV70,可用HeLa细胞等多种传代细胞培养,易分离。曾引起亚洲、中南美等地区大流行。
CA24v和EV70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均耐酸、耐乙醚、耐碘苷。75%的酒精是有效的消毒剂。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
(二)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四)流行特征
该病曾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多次流行。1969年本病首先在西非加纳暴发流行,沿西海岸迅猛蔓延到非洲大部分国家,几乎同时,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印度等也暴发流行,很快波及亚洲大部分国家及欧洲、中东国家,澳州、美洲也有流行报道。1971年我国首次发生该病的流行,除边远地区外,遍及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此后,在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国家、地区及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与肠道病毒70型(EV70)可以同时或先后引起流行。
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三、病例的诊断和治疗
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可参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疗方案》(附件1),进行诊疗。
四、疫情报告
出血性结膜炎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报告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病例及暴发疫情时,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
五、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重点调查分析引起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阐明疾病传播的特点,以提高疫情控制措施的针对性。
六、实验室检测
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或流行时,各地可根据实验室条件,开展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学检测工作,掌握流行毒株的特征。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检测可参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2)。
七、预防控制措施
该病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做好病例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公众做好个人预防,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一)对病人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二)病人病后7~10天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三)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如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
(四)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强化晨检制度,工厂等集体机构要建立健康检视制度。一旦发现病人,应要求病人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
(五)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和消毒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检治病人后,必须认真消毒双手,未对双手消毒前,不得再接触其他病人。诊疗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物品要擦拭消毒。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专辟诊室或诊台接诊病人,避免交叉感染。
(六)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劝阻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可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
(七)平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
(八)一般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等方式,进行该病的群体预防。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卫生教育,宣传个人爱眼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
2.重视公共卫生,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
(二)病人的隔离与消毒: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
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高度传染性及人群普遍易感是其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患眼结膜泪液、眼分泌物含有大量病毒,是其主要传染来源。通过患眼一污染病毒的手、物、水-健眼途径接触传播。此外CA24v可从患者咽部、粪便中检出,EV70偶从粪便分离,提示通过飞沫、粪便传播的可能性。早期发现病人,对病人采取隔离,防家庭成员间、群体间接触传播是极其重要的。隔离期至少7~10日。
2.病人洗脸用具严格隔离使用,每日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接触使用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污染物煮沸消毒。
3.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接触患者后用75%乙醇消毒双手。
4.医务工作者检治病人后必须认真用75%乙醇消毒双手及用物以后再接触其他病人。使用的仪器、物品用75%酒精或84液等清拭消毒,严防医源性传播。
(三)流行期措施。
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期间,医院眼科设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专台门诊,集中检治以避免交叉感染。
2.阻止"红眼病"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根据疫情,由有关部门责令暂时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场所,减少社交活动以避免扩大传播。
3.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预防眼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1969年首先西非加纳暴发流行,沿西海岸迅猛蔓延到非洲大部分国家。与此几乎同时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印度等也暴发流行,很快波及亚洲大部分国家及欧洲、中东国家。澳州、美洲也有流行报道。1971年我国首次暴发流行本病,除边远地区外遍及全国各省市,包括香港、台湾。此后80年代、90年代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及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本病特点为潜伏期很短,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大流行期间曾造成一些城市停课、停产、停市,给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病每于夏秋季节流行,多见于成人。自然病程短,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疗法。预后良好,但印度、新加坡、泰国、美国及我国均有个别病例在结膜炎后出现下肢运动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结膜炎后一段时间人群虽有一定免疫力但中和抗体滴度升高频率低,仍易感。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制定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发现后须隔离患者,严防接触传播并及时向主管卫生、防疫部门作疫情报告,控制蔓延。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临床表现
潜伏期很短,接触传染源后2小时~48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自觉眼不适感1~2小时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明显眼刺激症状,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本病屡见结膜下出血,初为睑结膜、球结膜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继而斑、片状结膜下出血,多位于颞上、颞下近穹隆部球结膜、上方球结膜。重者出血融合弥漫,可遍及全部球结膜呈鲜红色。角膜上皮细胞点状剥脱是本病早期另一特征,裸眼检查不易发现异常。滴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显微镜钴蓝光源下可见多数散在细小的绿色着染点。眼分泌物初为水样、浆液性,重者带淡红血色,继而为粘液性。睑结膜、穹隆部有时见滤泡,偶有伪膜形成。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偶见轻度虹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
本病为自限性,自然病程1~2周,视力无损害,角膜无基质浸润,一般无后遗症。应注意的是EV70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大流行期偶有少数结膜炎患者在结膜炎后1~8周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腰骶脊髓神经根炎,下肢肌肉酸痛、肌张力减低、膝腱反射消失、下肢运动麻痹或面瘫,部分患者恢复,部分患者致残。
(附件一)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预防红眼病晨检制度
1.各院系须指派专人负责师生健康的晨检及报告工作。
2.负责晨检的教师或班级卫生员负责每天了解本部门、班级师生健康状况。在目前红眼病流行季节如发现师生中有红眼病症状(如双眼刺痛、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眼分泌物增多等)以及疑似红眼病病人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卫生所。
3.对在学校内发病的师生应督促其及时到校卫生所就诊。
4.班级卫生员应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已被诊为传染病病例,要及时报告给卫生所。
5.同一办公室、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5例以上学生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双眼刺痛、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眼分泌物增多等),应及时报卫生所。
6.卫生所所长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发现疫情严格按照广东省《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组织开展工作,并及时报告主管校领导、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市疾病控制中心。
(附件二) 校内预防红眼病工作指引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是国家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患者眼泪、眼分泌物含大量病毒,通过眼--手、物--眼途径直接、间接接触传播。红眼病患者典型症状以双眼刺痛、畏光流泪、灼热、红肿、眼结膜充血、眼分泌物增多等为主,潜伏期一般3-7天。
在红眼病流行期间要加强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加强宿舍卫生管理。重点注意讲究个人卫生,特别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不共用毛巾、手帕等,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加强个人保健。一经发现可疑病例,立即报告校卫生所,同时对房间内病人触摸过的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红眼病患者应注意勤洗手,避免进入公共场所,不要去游泳池游泳,减少参与社交活动。对患者隔离治疗7-10日,是防止家庭成员之间、群体之间接触传播的防控措施。
关于加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属学校:
近期,我市缙云县、遂昌县、莲都区部分学校暴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由于此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中小学、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极易暴发流行,现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格节后晨检制度。10月6日国庆长假返校时,各学校一定要落实晨检和因病缺课追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病人。一旦发现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症状或体征者,如双眼发烫、怕光、眼红、流泪;有异物磨痛感,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眼皮红肿、有眼屎(分泌物)、不易睁开;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经校医确认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疑似患者,应登记患者相关信息,劝患者及时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或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并居家隔离,隔离期7~10天。凭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防保医生证明返校。
二、加强卫生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个人爱眼护眼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倡导养成勤洗手、不揉眼、不共用毛巾、洗脸盆等良好的个人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生居家隔离时,教育学生洗脸用品注意与家人分巾、分盆,受污染的用具可考虑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消毒;接触过的物品可通过消毒液擦拭消毒,以免传播给家人。国庆期间,教育学生适当减少到公共场所的频率,不要去游泳池游泳,尽量不要到去走亲访友。
三、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一旦发现发病学生,应立即居家隔离,及时上报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同时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应做好课桌椅等消毒工作,学生室内活动场所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
急性肠道传染病的应急预案
急性肠道患者到卫生所就诊,医生根据症状诊断为疑似肠道传染病时,应立即通知院办公室(电话65927000)派车到卫生所;同时通知辅导员,随同医生一起护送病人到医院检查确诊。
二、 患者到医院一经确诊为急性肠道传染病时,首先要住院隔离治疗。
三、 同时通知校园管理部负责人(刘卫东电话60772515),派人对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和衣物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1. 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及分泌物的消毒:用1500mg/L - 2500mg/L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消毒;或用20%石灰,作用2小时。
2. 病人衣物和用具的消毒:用0.5% 84消毒液浸泡30 - 60分钟。
四、 预防:应采用以切断传染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1. 管理传染源:患者应及时隔离彻底治疗至粪便培养阴性。从事饮食、自来水的工作人员应定期粪检,如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并彻底治疗;
2. 切断传染途径: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个人及环境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和灭苍蝇)。
3. 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人体免疫力;对接触者应口服诺氟沙星200mg,每日三次,连服2天。
五、 通知学生处处长(杨世民电话66888250),要求各系部、辅导员需密切注意学生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到院卫生所就诊。如学生私下到医院就医确诊为传染病时,应立即向院卫生所报告,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六、 大力宣传急性肠道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细菌性痢疾(菌痢)、伤寒、霍乱等疾病。甲肝和菌痢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甲肝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倦怠、厌食、恶心、呕吐、厌油及肝区隐痛等症状,部分人可出现黄疸,极少数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菌痢则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出现高热、休克、抽搐、甚至危及生命。团委、学生处及卫生所要利用广播、专栏等形式进行卫生宣传,加强学生的卫生管理,防止急性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七、 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生后,卫生所要把处理结果及患者情况用书面形式向院后勤服务中心报告。
肠道传染病在学校流行速度非常之快,并在冬春季节较为高发,目前学校刚刚开学,为确保本校能及时、有序、高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并且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工作目标:
(一)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二)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疫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
二、组织管理:
我校已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八点:
(一)根据区委、区政府及区教育局的关于肠道传染病的防控要求,制定了本校肠道传染病防控应急工作预案。
(二)建立健全了肠道传染病防控责任制,并将责任分配到各部门、并且落实到人。
(三)学校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增强师生员工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利用健康教育棵、板报、红十字青少年会员培训、以及召开家长会等形式等渠道开展活动。
(五)认真建立每日晨检制度,认真查明学生缺课原因: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发现有接触性传染病症状的学生,要及时督促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六)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肠道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消毒隔离工作。
(七)及时向教育局及卫生等有关部门汇报学校肠道传染病病例发生的情况。
(八)疫情发生时,学校应根据区委、区政府及区教育局的部署,启动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组织落实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
三、经常性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宣传教育
开展多种多样的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改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恶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我校还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讲解预防肠道传染病知识和学校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二)预防措施
1、我校严格门卫管理,坚持来访登记等制度。
2、改善学校卫生设施与条件,加强对教室、图书室、厕所等人群场所的通风换气和校园内公共设施及公共用具的消毒,搞好校园环境卫生。
3、我校坚持学生因病缺课登记(晨检制度),做好因病缺课学生情况统计分析工作,一旦发现接触性传染病病人异常增多,及时报告区教育局和区疾病控制中心,并且主动配合协助卫生部门进行调查分析。
4、我校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督促学生课间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5、完成了洗手区的建设(校园运动场地有洗手区)教室设置了洗手架和香皂满足学生日常活动卫生的需要。
6、储备一定量的防传染病物质 :体温表、口罩、药品、消毒药品、消毒器具。
7、食堂、教室、专用教室、厕所是人群聚集场所要按照相关专人负责,定期消毒,督促开窗通风。
8、 督促有关部门:严格学校门卫管理制度(凭证出入来访登记制度)
四、应急措施:
1、建立肠道传染病每日“零报日”制度。(学校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每日定时向中心校报告本校出现的肠道传染病病例诊断)
2、避免人群聚集和流动。学校加强对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3、学校加强校园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对教室、操场、厕所等人群聚集的场所要按照相关要求安排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消毒,并保证空气流通。
建立靠勤制度,对缺勤的师生员工要逐一进行登记,并立即与其取得联系,查明缺课原因。
4、调整教学方式,若发现个别肠道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的同时,可对肠道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所在班暂停集中上课,学生在家进行医学观察后,如无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可再进行复课。
5、 加强宣传各种与舆论导向工作,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稳定师生的情绪、心态、消除师生员工不必要的紧张和心理恐惧。
五、应急反应:
一旦疫情发生,按照区教育局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启动肠道传染病应急预案,开展学校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落实各项传染病的防控应急措施。
1、我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挥部人员安排:
总指挥:王胜军
常委副总指挥:赵 玮
成员:刘远见、徐凤玲、石岩、陈社民、郭云
后勤保障:陈璀璨
2、我校防控传染病工作指挥部职能组室的基本职责:
(1)思想政治工作组:经常开展多种行式的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应急隔离措施后被隔离学生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
(2)后勤保障组:做好本单位肠道传染病应急所需的物质保障工作。
(3)机动工作组:做好应急预案实施所需的物质准备工作,必要时组建纠察队伍协助公安等部门实施隔离方案。
(4)综合职责:做好应急方案制订与实施的各项信息收集、整理、汇总、上报工作,协助各组各部门落实预案措施,督促预案落实情况,根据需要调配应急车辆等。
六、保障措施:
1、学校应认真总结肠道传染病防控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
2、区教育局负责对学校卫生管理人员进行肠道传染病防治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非典型防治管理法》以及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因病缺课筛查与登记、疫情报告程序与基本要求、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肠道传染病隔离与消毒等。
3、我校已安排必要时经费预算等实际后勤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