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香山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作者:课程处     发布时间:2018-1-3 点击数:546

香山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校本课程开发势在必行,它是培养和造就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的目标是为适应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实施内容丰富多样,灵活自如课程设置,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形成更广泛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其意义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

二、校本课开发的背景资源。

    回顾香山中学发展历史,历校领导和教师始终把学生的特色培养作为定向目标,追求教育教学的质量。几年来,我校坚持实验,不断探索,逐渐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学校的艺术、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组建的新区工艺美术社团社、成为了新区传统的羽毛球基地,开展的美术、球类、棋类等活动,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既丰富了学校文化,又促进了学校发展。针对这一背景资源,在此基础之上,开设校本课,能够求得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完成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使命,这是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通过校本课程再教育,使学生做一个拥有健康体魄,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

1、教师业务专长资源。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主题的确立,是以学校传统文化和发展方向为基础的,而学校传统文化和发展方向的形成又是与学校的办学方向,教师的自身特长是息息相关的。我校特长的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等开展的有声有色,证明教师的特长是过硬的,这些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证,经过调研和谈话,使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持有满腔热血,态度积极,并期望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使自己的业务专长得到发展,课程开发得到提高,他们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业务专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相得益彰,促进学生和个人共同发展的目的。

2、学生需求和家长愿望。

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学习需求,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人才打基础,是校本课程学科开放之前提供条件,而学生对校本课程学科的选择,往往又受到家长愿望的制约。因此,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重要条件,为了获得学生学习需求和家长愿望的信息。学校一方面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进行宣传解释,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校本课程的学科,由家长和学生经过选择做出决定。

3、学校硬件设施的保证资源。

我校虽然建校十年,但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的硬件设施己上了一个台阶。环境建设。在校园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内假山、雕塑、绿树、花草挥映整个校园,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季景色优美,使校园内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教育意义,使校园处处带有着感情的光辉。如各班画廊、宣传板,标语牌、名人画像、墙壁画等,利用走廊的有效空间,开办教育、教学、艺术于一体的文化走廊。

信息化建设。现有电脑房3个,标准语音室1全校所有班级、实验室均实现多媒体教学,电脑总数已超过350台,组建了校园网,达到班班有电脑机,有电视。学校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这些办学设施、场地为学校开发艺术、体育、校本课程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三、校本课程的内容。

现阶段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的规定选修课,和利用每周五下午一小时时间进行自主选修课

(一)、我校开设的自主选修校本课程的学科为:

1)、音乐类:中文金曲欣赏、电影音乐欣赏

2)、美术类:美术作品欣赏、电脑美术、艺术设计、平面造型、美术史论

3)、学科类:化学与生活、数学兴趣、生活中劳技应用

4)、体育类:篮球、乒乓球、羽毛球

(二)、我校开设的规定选修课程为:

      我校从079月起正式在高一年级开设:《美育读本——美从何处寻》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师个人专业特长,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写出校本课程开发纲要。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整理,使之逐步成为校本教材。

五、校本课程的管理。

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学生了解多种文体方面的知识,掌握多种文体方面的技能,会学习,会审美、会健体,会娱乐、善交际,多爱好,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生活充实,体现了“你行我更行”的学习理念。基于此,校本课程与学科地位同等重要,课程处统一管理、检查,验收。使其成为对任教老师成绩考核一部分。同时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争取家长的配合。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整改,以利于今后校本课程的实施。

六、校本课开发与实施中在在的问题。

1)、具有专业特长教师的匮乏,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2)、教育资源不足,限制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总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起步是艰难的,但实施起来,就见到了曙光,在校本课程中等待勇敢的拓荒者,不管路如何难走,勇往直前依然是我校执着的信念。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当前在线人数:3793;累计访问人数:1867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