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香山中学教学改革目标和规划实施方案
为了使我校研究型课程管理科学性和规范化,以适应新的课程体系的需要,特制定上海市香山中学研究型课程实施方案。
一、研究型课程的内容
以单学科或综合学科(文综合、理综合)知识为基础,广泛关注自然、社会等问题,以开放性的原则选择有研究性、有研究价值的题材为课程内容。
二、研究型课程的目标
1、总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具体地说,是使学生具有创新、探索、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具有批判、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研究的能力;具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发展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创新精神;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观念。培养和形成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学会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操作技能与基本技术。
2、阶段目标:
①预备年级: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有关的成功案例,学会从生活中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并初步学会查找资料,在老师的指点下整理分析资料,并尝试多渠道、多方法收集信息,完成内容较为单一的资料报告。参与活动过程,体验小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了解人际合作交流的途径。
②初一年级
能较为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初步学会对问题进行筛选,向课题转化,掌握网络资料搜索的方法和相关资料的下载保存技能。能完成内容较为丰富,形式较为客观的课题报告和体验小结,初步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形成较为合理的组合,主动自觉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也能关心了解组员的工作情况,建立较为默契的合作关系,形成同伴间交往的能力。
③初二年级
初步学会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探究课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利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究身边的世界;能在老师的组织下走向社会考察,学会从人群中收集资料信息,学会调查问卷的使用;能进行调查问卷的分析及调查记录的整理,学会撰写结题报告,初步形成活动设计的能力;通过对社区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等情况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懂得节约利用和合理保护有限的资源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④初三年级
加强探究型课程与学科内容、信息技术、社区资源的整合,密切课程内容、学科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经历之间的关系。初三学生应逐步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所学到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学科学习中去,学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分析、积累有用的信息,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并能对掌握的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
⑤高一年级
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整体认识能力,以人文精神与科学态度,从社会生活的现实与未来中发现、提出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判断问题的价值。
⑥高二年级
着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具有初步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构建知识模型,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高三年级
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批判性反思能力,为学生研究问题思维模式上的创新意识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学生研究的发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础。
三、研究型课程的类型
1、课题研究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2、项目设计类:项目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活动的策划,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四、研究型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
1、课程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以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为主。
2、课题、项目申报
在每学期初,教师公布推荐课题和项目,学生自主选择,由年级组织进行申报,填写《课题(项目)申报表》。学校根据学生的课题申报情况组织编班。
3、课题认定
课题认定一般由班级组织进行,学生递交《课题(项目)申报表》,指导教师写出认定意见,最后由教科室进行审核。
4、指导教师
由学生自己选择学校推荐的校内教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确立好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成果的形式等,并填写《课题(项目)计划》表。
5、组织辅导
在学生课题(项目)申报至结题过程中,参照大多数学生的研究进程,由年级组具体负责组织辅导讲座。学生必须认真听讲,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讲座内容。
6、困难帮助和进度检查
课题(项目)进行中,教导处与指导教师一起检查教学情况,及时协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学生在研究进程中如实填写《课题(项目)计划》;以周记的形式对研究情况进行实录;进行调查研究或实验的课题还应当写出调查研究方案、实验方案及结果分析。向指导教师和教导处汇报阶段研究工作。
7、成果展示及评价
当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基本结束后,教导处组织成果展示活动。成果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策划、项目设计、研究过程的体会等。最后成果汇总到教导处。
学校组织对学生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工作。学生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自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些成果写出评定意见;由年级组和教研组指导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互评,并推荐出优秀研究成果;由学生课题研究工作小组组织成果优秀的学生进行论文答辩,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特长认定;学校召开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表彰大会,组织进行学生研究成果的交流,表彰研究过程中表现突出的课题研究小组和个人。并向有关部门介绍、推荐优秀成果。所有评审结果均交教导处备案。
8、管理机构
主管校长直接领导。教导处、年级组、班级导师主要负责布置、组织、落实、管理等工作。、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主要负责指导、监控、协调、评审等工作。
五、研究型课程的评价
1、主要评价方式: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以考核学分方式为主。学分由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两部分构成。基本学分,是课程管理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凡参加课程学习,学习态度较认真,并能完成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均能得到该课程的基本学分。奖励学分,是课程过程性与成果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凡达到研究型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同时其成果又有创新之处,或成果虽不突出,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特别认真、积极、主动的学生,均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
2、评价依据
学生参加活动次数记在每个课题的出勤表上,由指导教师负责记录。活动中表现由本人记录在研究性学习综合记录本上,并由任课教师和课题小组负责人签字。每个课题完成后,需有论文、作品或相应的制作、发明、产品等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的有关材料。
3、评价的主体、原则、内容
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评价主体分为三级: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并以定性评价原则为主。着重对学生课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价值观、实践能力与方法掌握等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