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活动

《咏史》教案

作者:语言文字     发布时间:2017-12-19 点击数:2389

 

《咏史》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说出诗歌的主旨。 

2.能够准确说出诗歌所运用的比兴、用典的表现手法。

3.能够领悟《咏史》中诗人感慨愤激、怀才不遇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所运用的比兴、用典的表现手法。

2.感受、领悟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学会知人论世,准确说出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饮酒》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借“菊、山、鸟”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3.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重点难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句寓意。

 

一、导入

    提到左思必然联系到一个成语“洛阳纸贵”。这个成语说的是左思以十载之构思写成《三都赋》,一时间洛阳的豪富人家竞相传写,以致洛阳为之纸贵。

    我们对左思知之甚少,现在我们先请同学来交流一下自己检索到的有关左思的资料。

二、作者简介

    左思:左思:公元250-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人,西晋文学家;是建安风骨的继承者,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左思出身寒门,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听父亲对人说他资质远不如其父小时,故发愤苦读,有“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贾谊、司马相如)之才,“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之志,最终成为晋代著名的文人。虽然他有才华,而且肯发奋苦读,但是因为貌丑口讷,(“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他因为容貌的丑陋遭到嘲讽——美男子潘岳,字安仁),不善交游,而且出生寒门,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直到弱冠之年(20岁),仍闲居家中。后来因为他的妹妹左棻因文才出众,被晋武帝选入后宫。公元272年前后,左思趁送妹之便,移居洛阳。这就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他博览群书,才写成了《三都赋》,引起洛阳纸贵一事。

三、文学成就

    在辞赋方面,其代表作品是引起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在司马家族建立西晋之前,中国历史是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么此三都就是指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的都城,分别为蜀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吴都建业(金江苏南京)、魏都邺(yè)(今河南安阳),所以著有《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合称《三都赋》。他通过对三都的描写,勾画了一幅三国鼎立的历史画面,并在《魏都赋》中热情地预言西晋将统一全国,同当时朝野上下关心瞩目的内容:进军东吴、统一全国一拍即合,因此也深受统治阶级士族大夫的欢迎。 

    在诗歌创作方面:《咏史》八首是其代表作,诗歌笔力矫健,气势高拔,辞采壮丽,深得建安风骨之精神,被称为“左思风力”(钟嵘《诗品》)。《咏史》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范例,为后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咏史》首创自班固(写就了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之后王粲、曹植等都写过,大抵是一诗咏一事,在客观事实的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实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已意寓”(张玉谷《古诗赏析》)"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古人史实在他的笔下成为直斥现实、直抒胸臆的素材。这是对《咏史》这一题材的创造性运用。

四、时代背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所以最后门阀世族完全控制了官吏选拔之权,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五、教材分析

    《咏史》被编写在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的中,在这个单元中,对这首诗的编写意图定位为:要让学生知人论世。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的前半部分以贴切的比喻,揭露了门阀观念的不合理,后半部分指出了这中现象的根深蒂固,阅读这首诗,必须“知其人论其世”,关注作者所处的社会。这首诗中的对比、比兴、用典手法运用得很好,为表情达意服务,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学生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由初中转入高中。对于诗歌鉴赏这个概念还是很模糊的。他们对意象,意境等词语都还很陌生,怎样对诗歌进行品读和鉴赏也不清楚。关于“知人论世”,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一件熟悉的事情。 

六、介绍“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特点:咏史以抒怀,咏史以讽今。

七、诗歌鉴赏

    《咏史·郁郁涧底松》,西晋诗人左思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而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却能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八、本诗的表现手法

  1、诗中所应用的比兴用法:比兴 

    松  ——   苗    自然现象   比兴                                        

    世胄 —— 英俊   社会现象     

    金张 —— 冯公   历史想象   

  (1)、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自然现象的不合理,第二层是全诗的主旨句,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社会现象的不合理。作者先言他物,后切入主题,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在鲜明地揭示自然界不合理现象之后,暗示人类现象之不合理现象,先言他物后切入主题;“松”喻指“英俊”、“冯公”,“苗”喻指“世胄”、“金张”。这是比兴的表现手法。

  (2)、分析每一层对比事物“松”、“苗”;“世胄”、“英俊”;“金张”、“冯公”的叙述顺序,感受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明确:诗歌第一层先描写高大的“松”给人宏伟、高大的感觉;在写低垂的“苗”;给人萎靡的感觉。紧接着下一句“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这一句由苗开始写,写苗以“径寸之茎”遮蔽了“百尺”伟岸的松。这种写法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结尾以“伟”才的冯公收结, 给人留有余味。

    2用典

    世胄 —— 英俊   社会现象                     

    金张 —— 冯公   历史想象   用典  

  (1)第三层写历史人物“金张”和“冯公”的对比。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写这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结合:介绍作者左思,以及时代背景)

    明确:用典 (1)、使诗歌主旨更加形象。(承上:“由来非一朝”) (2)、引导读者思深虑远,认识到这种门阀官僚制度危害之大。 (3)、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岂”,“冯公”的分析)

九、概括诗歌主旨

    借古人古事以书写自己的胸怀,揭露了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批判了封建门阀制度,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资料链接1】

《晋书·文苑列传》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其先齐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为氏焉。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

    思小学钟、胡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棻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

    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斯文吾有异焉,故聊以余思为其引诂,亦犹胡广之于《官箴》,蔡邕之于《典引》也。”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序曰:“余观《三都》之赋,言不苟华,必经典要,品物殊类,禀之图籍;辞义瑰玮,良可贵也。有晋征士故太子中庶子安定皇甫谧,西州之逸士,耽籍乐道,高尚其事,览斯文而慷慨,为之都序。中书著作郎安平张载、中书郎济南刘逵,并以经学洽博,才章美茂,咸皆悦玩,为之训诂;其山川土域,草木鸟兽,奇怪珍异,佥皆研精所由,纷散其义矣。余嘉其文,不能默已,聊藉二子之遗忘,又为之《略解》,祗增烦重,览者阙焉。”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秘书监贾谧(mì)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齐王冏命为记室督,辞疾,不就。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译文

    左思,字太冲,是齐国临淄人。他的祖先齐国的王族中有左、右公子,就以“左”为家族这一分支的姓。左思的家族世代学习儒学。父亲左雍,小吏出身,凭借自己的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

    左思小时候学习钟、胡书及鼓琴,都没有学成。父亲左雍对朋友说:“思儿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刺激,勤奋学习,同时擅长道家的阴阳术。左思相貌难看,不善言辞,但是写的文章却辞藻壮丽。他也不喜欢与人来往,有空就呆在家里。

    左思写《齐都赋》,写了一年才写成。再想写三都赋,恰逢妹妹左棻被召入宫中,左思全家搬到京城,于是就去拜见著作郎张载,向他讨教四川的情况。于是构思十年,家门口,庭院里,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偶尔想出一句,马上就记录下来。左思自己认为见识不广,就要求担任秘书郎一职。等到《三都赋》写成,当时的人并未重视它。左思认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张衡逊色,左思担心因为自己的地位低微会导致自己的文章被埋没,安定的皇甫谧在洛阳有很高的声誉,左思前往拜访,把《三都赋》呈给皇甫看。皇甫谧称赞赋写得好,为他的赋写了序。

    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记载。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起初,陆机到了洛阳,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也在写三都赋,就拍着手直笑,在给弟弟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之后,我将用它来封盖酒瓮呢。”等待左思的赋写出,陆机从心底叹服,认为自己无法超过左思,就搁笔不写了。

    秘书省长官贾谧请他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上。等到张方肆意暴虐,祸害京都洛阳,左思将全家人搬到冀州。几年后,因病而死。

【相关链接2】

洛阳纸贵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初入洛阳的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猜他写成的东西只能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

    左思的《三都赋》更是造成了令政府相当头痛的“洛阳纸贵”的局面。这篇赋,耗费了左思近十年的心血,为此他专门拜访专家,又到蜀都、吴都、魏都去实地调查,继续在家里挂满纸笔,以备有灵感来时随时写下,可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像一则外国小寓言说的一样:花十年时间画一幅,一天就可以卖出去,而花一天时间画一幅画,可能十年也卖不出去。左思深谙此道理,难怪此赋一经发行,风靡全国,从此,丑男作家终于一鸣惊人,扬眉吐气了!

【相关链接3】

左思《咏史》今日新观察

    左思是西晋诗人,拿他的诗歌到今天来读的人很少了。感谢上海高中语文课本选了他的《咏史》(其二)作教材。本来好像是个语文教学的问题,可我写着写着,觉得请左思来给今天的人上一堂社会公开课也很不错。发于此与大家共享。如果自己去查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这首诗中的几个典故,会发现左思的用典好像都有点问题,我们教材的注释也不完全符合史实。究竟应该如何来分析评价?

(一)关于金张

    金日磾(mìdī)﹑张安世二人俱是国家功臣,均非碌碌之辈。前者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后者虽是以父荫任为郎,但靠自己记忆力强,在汉武帝时擢尚书令,迁光禄大夫。他是汉昭帝、汉宣帝两朝的辅弼功臣,又分别封富平侯、拜大司马,可贵的是他功高不傲,为官廉洁,生活简朴。

    其次,两人的子孙后代世袭高官厚禄,史传也有正面评价。金家作为民族怀化的代表人物,当然要格外恩宠,而他的子孙后代也很争气,因忠孝显名七世不衰,历130多年,为巩固西汉政权,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安世一门三侯,张安世家族也以八代高官大宦未失侯位,为史家称奇。这里面至少应该有张家世代忠孝传家,张安世带了好头,定的家规坚守不破的道理。

    那么,左思举他们两人为例,来抨击汉魏两晋愈演愈烈的士族门阀制度是否错了呢?笔者以为,用典只顾取世袭时间最长,未能举证这种制度影响最恶劣的材料,应该有缺憾。但也并不能就此否定左思对世禄荫庇恶习批判的历史光芒。

    史传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笔者对时下流行的“中国没有封建社会说”不以为然)的需要,会按照正统观念,刻意美化所谓忠臣世家的榜样。所谓七代、八代不失爵禄,其实只是始终未触犯帝王统治秩序的王法而已。家规家风加上爵禄丰厚的刺激,至多也只换来对君王的效忠不忤逆;而仗着特权为所欲为,只要不特别出格,都不会追究。特别糟糕的是,只论家世承袭,里面的平庸无能之辈更容易混。因为啥事都只要唯唯诺诺,谨遵旨意,最没风险。这样的“忠良”标准,与为子孙创造世代享受功勋基业的第一代,实在不是一回事。

    我觉得左思《咏史》的深刻批判,今天还有着非常可贵的现实意义。老百姓对我们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期盼,其实基本要求并不很高。尽管领导人也承诺要不断推进,可是恰恰在左思所针砭的官员选拔制度上很难推进。屡屡爆出最小某级干部的扎眼新闻,官和民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冲突见解。一方认为,只要合乎程序制度,官员子弟也是凭才干晋升,这是能力社会的合理存在。另一方认为,官二代是社会的优质资源将日益被少数人垄断的显著标志,加上与之相应的富二代,使大部分人会失去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不仅离开共同富裕和谐社会越来越远,而且是未来突破发展瓶颈,激发民族创新活力的死结。

    笔者以为,给社会主义公民以真正的民意选拔考核官员权利,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变革社会理想的核心价值,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保证官员的公仆意识,检验他们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公德与功过。这与西方那种政客政党金钱为后盾的选战所谓“民意”选举不是一码事。害怕接受百姓的监督选举,不是真正的人民政府和纯粹的共产党人。在不能很快实现民众考核选举干部之前,首先从严治理干部家庭的变相世袭制。

    第一,原则上官二代不再进入政界,引导他们从小往学术、艺术等其他领域发展。这在当下愈演愈烈的风气恶化,社会矛盾愈益尖锐,底层后代向上奋斗之路几乎卡死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因为,从公务员报考趋之若鹜可见,已经很优越的官员待遇日益变成稀缺资源。而愈益普及的教育,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适于担任以执行贯彻力为主要才干的后备人才并不稀缺。打破官二代、富二代垄断,让这样的机会适当向原先底层的子女倾斜,应该是非常明智的。

    第二,真正有志于报效社会大众的官员子弟,应该经受比别人更严苛的选拔考验。比如,规定基层锻炼的时间必须延长加倍,以匡正现实经常快速提拔的时弊;因为从提拔处级以上干部起,即意味进入离休保障特权阶层,所以,可规定从父辈继承的财富须按比例捐献,来检验社会公仆意识。必须特别规定,不得连续三代在政界任职。我以为,若能建立这样一些制度,我们的民主制度就真正立足于共产党人心系天下黎民,不为个人和家族谋私利的革命理想之上,而彻底超越那种表面化西方民主了。

(二)关于冯唐

    书上按照左思诗意来注释冯唐直到老去,都没有被重用,也是有问题的。冯唐仅以孝行被举荐,寸功未建,片才未显,直接做侍奉汉武帝的中郎署长,怎见得不是重用?当他接受皇帝垂询时,汉文帝问赵将李齐才能,他说比不上廉颇李牧。当汉文帝认同他,并希望寻求这样的将才时,他当即泼了盆凉水,说即使得到,你也不会任用他们。这样的结果,是龙颜大怒。事后,汉文帝批评他当众侮辱圣君,说可以私下告诉。冯唐回答不懂避讳这一说。才能见识未见于君,先让君知道他是桀骜不逊、直言不讳的直肠子。这样的狂士做派,一般不会主动求官。

    后来匈奴猖獗,汉文帝忧虑中又来垂询冯唐,为什么说自己有将才也不会用,冯唐用古时君王用人不疑,全权托付的例子,来对照汉文帝对有能力抵抗匈奴的魏尚奖轻罚重,处理不公的案件。结果这批评被汉文帝欣然接受,就让他拿汉节出使,去赦免魏尚并让他复职。冯唐因此而升职做车骑都尉。怎见得到老没被重用?

    史传记载,汉景帝即位后,让冯唐去做楚国相。但不知为什么,不久被免职了。这又一次的提拔,很快丢官,可以猜想的原因还是他的性格悲剧。到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众人再推举冯唐,此时他已90多岁。汉武帝看重冯唐以往的才识和寸功,让他儿子冯遂做了郎官。自己都做不动了,可以沿袭给儿子,这怎么是到老不得重用?

    总结汉代冯唐的故事,有几点值得深思:其一,人才若是已被任用并垂询,还是不该恃才傲物,耍名士派头。真知灼见尽量被领导接受采纳,真才实学报效社会,有益于民,是第一位的。只想个人青史留名,是渺小卑劣的。其二,要想发挥施展个人才干,还得学会跟领导平和交流。有坚持真理,但讲求艺术的劝谏策略。笔者特别反对奴颜婢膝,阿谀奉承,那肯定会祸起萧墙,引发腐败黑暗政治。但直肠子难以重用,并不是社会坏政治所特有;这样的人适合在言路,或写文章,最好的舞台不在官场。第三,汉文帝在一定限度内,还是能够接受不同意见的领导。比较今天某些把批评意见都视为不和谐,不能和领导保持一致的作风好多了。冯唐如果在今天,他的命运会如何呢?很难想象。

    当然,左思想到冯唐来取典,还是因为此人被许多人当做大才未大用的故事说过,并不顾及冯唐其实还是被一定程度并多次启用过的人才。更多终老抱才屈死的人才,无名无姓被埋没了,怎么用典?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答题。(8分)

                           咏史(其二)

                             (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自首不见招。

    注:①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②七叶,七代。珥,插。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③冯公,指冯唐。

(1)这首诗借“咏史”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一层。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答:                                                                                    

答案:(1)揭示了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2)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形象化地引领全诗;第二层是全诗的核心,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由来非一朝”;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用典事例正反对比,具体说明上面现象的存在,并批判它的不合理性。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当前在线人数:2362;累计访问人数:55730